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夏涼被是純棉的好還是聚酯纖維的好,以及上海2021年疫情停工令什么時候開始,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瑪麗和馬克思》的主題思想是什么?
《瑪麗和馬克思》根據真實的故事改編,電影的畫面怪誕卻純真。這是一部講述筆友之間20多年友情的影片,同時這也是導演的半自傳式的影片。故事取材于導演本人的生活,在導演的生活中,他也有一個交往了20多年的筆友。 我們跟隨著一封封信,進入了一場關于友情、自我和對自我的剖析之旅:
1976年,8歲的瑪麗?黛西?丁格爾是澳大利亞墨爾本的一個小女孩,癟臉蒜鼻,雀斑點點,額頭還有塊膠布樣的丑陋胎記。喜歡動畫片“諾布利特”、甜煉乳和巧克力?,旣惖膵寢屖莻€酒鬼,而在茶葉包裝廠工作的父親平日只喜歡制作鳥標本。孤獨的瑪麗沒有朋友,某一天心血來潮給美國紐約市的患有阿斯伯格綜合征,自閉,焦慮,無法辨識人的表情,不能通過臉孔表達情緒,也沒有朋友的馬克思?杰瑞?霍羅威茨,寫了一封信詢問美國小孩從哪里來,并附上一根櫻桃巧克力棒。44歲的馬克思患有自閉癥及肥胖,碰巧也喜歡看“諾布利特”動畫片及吃巧克力。
二人的筆友關系從1976年維持到1994年,期間各自經歷了許多人生起伏,直到成年的瑪麗終于來到紐約看望馬克思……這期間,瑪麗與馬克思的人生各自起伏,馬克思的焦慮癥曾幾次達到崩潰邊緣,瑪麗也差點跟黯淡的人生說再見。故事充滿了黑色而怪誕的幽默感,很有些英倫喜劇的味道。
八歲的瑪麗和四十四歲的馬克思,同樣孤獨,所不同的是瑪麗以一種不經世事的童稚的心靈憧憬著能打破這種孤獨,而馬克思則是一種歷經風雨洞悉世事的頹廢的心態刻意回避著這個世界?,旣愑幸恢粡膩聿粫碌暗碾u“伊斯”。
而馬克思則有一系列怎么也養不活的金魚“亨利”,在沒有朋友的日子里,唯一能和他們交流的就是這些不會說話的動物?,旣惪释麗矍?,對愛情充滿了幻想,但是她卻怎么也得不到,即便是偶然得到也最終無奈失去,而馬克思天生自閉,對愛情麻木不仁,有時卻偏偏有女人青眼有加這個對人類表情完全缺乏辨識度,需要看“表情指南”才能分清楚什么代表高興、什么意味著憤怒的肥胖中年猶太大叔,卻有著孩子般的一顆赤子之心。
他對瑪麗的所有奇怪問題都竭盡所能真誠作答,雖然很多時候答案比問題更瘋狂,甚至完全不合時宜。我特別喜歡他在信中談論他無聊生活中那些毫不起眼全無意義的小事,比如他的一周晚飯食譜(全是拗口的希伯來語猶太名字),鄰居老太太聞起來像咳嗽糖漿混合尿液的味道。
還有他不信上帝也還堅持戴著的那頂保暖猶太小帽。而那些對常人來說改變命運驚天動地的大事,包括重病、中獎、死亡,都被他一筆帶過,羽毛般似乎毫無份量??纯?,這是怎么樣的一個怪人!這種戲劇化的人生故事在愉悅心靈的同時卻又折磨著人的精神?,旣惸艿玫揭恍〇|西,比如愛情,但是卻最終無法把握;馬克思對一切都不感興趣,卻有時又會有一些好運,比如女人的吻和中獎的彩票。
但這些都無法叫他快樂,他需要的不是這些。需要的得不到,得到的不是最需要的,這就是人生的無奈。但正如馬克思信中所述,他與瑪麗的友誼正是基于一種“不完美”的殘缺之上,這使他終于能超越“傷害、混惑、背叛、不適、苦惱和氣喘”,給予一位朋友人生中最真摯的心靈擁抱。
《瑪麗和馬克思》的故事很簡單,簡單到沒有多少臺詞,以樸實無華甚至看起來有些“拙劣”的影像表現出來,卻能深深地打動人。在今天這個世界,生活物資越來越豐富,但是奇怪的是我們的生存難度卻越來越大,實現自我難,創造價值難,社會公信的缺失和人際關系的淡漠,有時真的使我們無所適從。在處理馬克思的故事段落時,導演傾向于更多的借題嘲諷,大量旁白貫穿始終,把悲劇觸及的對象,擴展到整個美國社會階層。
一個不知愛情為何物,缺乏足夠認知能力的人,很有可能會被歧視,邊緣化,而且馬克思在離開家庭后,主動放棄了宗教式的精神追求,否認了上帝的存在。那在外人看來,這個古怪的中年人,只能是渾渾噩噩的行尸走肉,他沒有精神支柱,對人生的得失也并無所謂,變成了一個“透明人”,喪失了社會價值。。他們是那種最卑微的小人物,是世俗眼中的失敗者,可是他們有自己的熱愛、執著與渴望,哪怕只有他們彼此知道。都說孤獨的人是可恥的,其實只是他們的可愛未曾有人關注。借助科技手段,我們的活動空間越來越大的同時,心靈的空間卻越來越狹窄,狹窄到我們有時都不得不蜷縮在網絡之中,如同瑪麗一樣瞪著一雙無辜的眼睛偷窺著這個光怪陸離的世界。
一定程度上瑪麗和馬克思的故事就是我們這個現實世界的一個縮影,盡管那是上個世紀的事情,所不同的是彼此用寫信交流感情,而現在我們是用網絡編織神話。特別是每個人都彼此濃縮成為一個手機號或QQ號時,心與心的距離實際上是更加被放大了,我們甚至連瑪麗與馬克思之間的書信維系的那種期待和專注都喪失了。當我們不停的變換著個性簽名以表明自己的網絡存在的時候,瑪麗滴在紙上的淚水顯得如鉆石般稀有而彌足珍貴。
《瑪麗和馬克思》很有些蒂姆.伯頓的影像風格,荒誕夸張,于灰暗色調中透射著幽幽的人文關懷。影片描寫瑪麗和澳大利亞是灰褐色,一轉到馬克思所在的紐約就變了陰郁的暗黑色,一如馬克思那陰沉憂郁的心情,整部影片除了這兩種色調之外,就是那一點點少的可憐的紅色,女人的嘴唇和一些飾物、馬克思帽子上的紅纓、以及自由女神(自由女神也長著一張馬克思般丑陋的臉)手中的火把。
甚至連瑪麗額上的胎記也僅僅是令人生厭的“屎黃”色,這些為數不多的紅色,點綴著影片那單調的畫面,也是在影片并不愉快的氛圍中留給我們的一絲暖意。在這營壘分明的色彩之下,營造的卻是兩個同樣孤獨陰郁的世界,當這兩個世界開始有接觸時,那自由女神手上鮮紅的火炬也似乎預示著一個溫暖的開始和一個無奈的結局。
影片中有很多的死亡故事,而且這些死亡都是非正常死亡,瑪麗的爺爺是喝氨水死亡、爸爸是被海水沖走、媽媽是誤喝防腐劑斃命、馬克思的母親是開槍自殺,甚至包括馬克思的鄰居艾維也是以一種極其無厘頭的方式掛掉的,這種死亡一直延續到兩位主角身上,瑪麗在備受愛情和友情的折磨和打擊之下也曾一度套上了上吊的繩索。所有這些死亡看起來都像是對人生和這個世界的極端嘲弄,而且這些死亡單獨去看,每一個都是天才般的令人捧腹的看點,但是放在整個影片之中,在旁白那平靜而深沉的娓娓道來之下,卻又顯得那么憂傷和無奈。
和所有的自閉癥患者一樣,馬克思某些方面是個蠢貨,而在另一些方面卻是一個天才,他有著超強的計算能力和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但是他又無時不對人的行為存在著費解,就像他無法理解女人印在他臉上的唇印,這一切都讓他抓狂,外界的任何一個小的變化都會刺激他的精神世界,他的思想從來都不像他的外表一樣平靜,他帽子上的紅纓就是他心情好壞的晴雨表。一半是天才一半是蠢才的馬克思,在丑陋的外表和怪異的行為之下,卻有一顆無私而博大的心靈,他成了年輕的瑪麗的唯一的精神寄托,一直伴隨著她長大成人。
馬克思讓我想起了《飛屋環游記》種的老卡爾,那種調徹人生的悲劇宿命感,讓我感到心悸;到美劇《外科醫生格雷》中的,有一個患病的老者這樣描述自己倒計時的人生:“所有的里程碑都過去了,畢業典禮、結婚生子、退休……剩余的生命里再也沒有新的里程碑,只有一步步逼近死亡?!苯K有一天,每個人都會意識到,自己已經沒有機會也沒有必要再改善自己的將來,人生已再無懸念而言。這是人才真正會明白自己揮霍和錯過的東西是什么。 ? ? 。
只是當兩個人的人生軌跡最終交接而銀幕上兩個不同世界的色彩最終調和時,影片留給我們的又是另外一場平靜的死亡,所幸忘年交的兩個主角頭上的紅纓和發夾在這殘酷無奈的境遇之中依然閃著醒目的光彩,那或許就預示著人生的希望和意義吧。在影片那堪稱經典的旁白之下,人生的殘酷和無奈在黑白的畫面上被盡情戲謔之后,卻又如涓涓細流一般,變得意味雋永,發人深省。
最感人的,是馬克思的回信,總是他的回信: “我原諒你,是因為你不完美,你是有缺點的,我也是……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缺點,它們也是我們的一部分,只能適應;然而我們能選擇我們的朋友。我很高興選擇了你?!闶俏易詈玫呐笥?。你是我唯一的朋友?!边@樣的包容與原諒,我想,就是“愛”的核心了吧。
我們欣賞一個人的優點總是容易的:美麗的容貌、健碩的體魄、雄厚的經濟力、智慧的頭腦、令人羨慕的背景……這一切永遠都是被用來提升自身價值的砝碼;但包容缺點,比如馬克思肥胖的身軀和不夠頻繁的聯絡頻率,又比如瑪麗將馬克思當病例對待的人格侵犯,卻需要最真摯的理解和關愛。這樣的理解不可能是輕佻的口頭敷衍,也不會是有所目的的姿態,那是瑪麗寄出的半瓶眼淚,那是馬克思的全套“諾布利特偶”。
瑪麗終于找到了馬克思。這是多么幸運的一件事??!一個是沐浴在澳大利亞陽光下的女孩,一個是生活在紐約陰冷公寓中的宅男,本來他們的生活是沒有產生交集的可能,但當他們意外的成為筆友,彼此的每一次傾訴與傾聽,就成為他們生命之河的航標。這種淳樸的依戀溫暖了瑪麗的前半生和馬克思的后半生。
所以,當那一大一小兩只手終于握在一起時,那掛在馬克思胸前的小冊子和天花板上每一封被熨的服服帖帖的信件時,感動依舊,屏幕前的我再也忍不住淚光漣漣。那并非愛情,不是親情,卻遠遠超越友情。它很難用文字描述,也超乎邏輯無法重復,那是兩顆心拋棄一切年齡、樣貌、身份、種族、性別、信仰、國籍、文化之后,終于坦誠相對一秒鐘霎那燃燒的最奪目光芒。
如果沒有馬克思,瑪麗并不坎坷的一生或許也不為人所知,反之亦然。因為和馬克思有年齡上的差距,瑪麗對世界的憧憬和好奇才得以袒露,但未曾想馬克思卻是個性格和知識結構都殘缺的怪人。也只有這樣,兩個人才會成為二十年的筆友,在人生的關鍵點上期待對方的支持,假如他們在現實生活中都一帆風順,也就無需再找個看不見的朋友了。
一個本該煽情的筆友故事,由于個人的不幸而相互化解,導演Elliot始終保持著一種“失意者的樂觀”,把自己對友情的感悟透入到粘土人里。打字機鍵盤上的“M”,是導演在影片中設立巧妙的一把“鑰匙”。二人的姓氏首字成為了一個紐帶,馬克思一度無法原諒瑪麗,親手把它掐斷。
善良的瑪麗心中太過于依靠馬克思,沒有了這把鑰匙,生活就失去了光彩,甚至于丈夫也離他而去。影片在兩人突然斷交時,出現了一個轉折點,揭示出每個人心中的依戀和脆弱,馬克思和瑪麗如此,觀眾也一樣。在影片中除了瑪麗和馬科斯,還有不少性格分明的配角,他們的外形、癖好被故意夸張放大,其實就是生活中的平凡者。乞丐、房東、父母、鄰居…被漫畫家辛辣的筆觸捕捉出來,捏成小人置于銀幕上,燃起觀眾似曾相識的共鳴。
Elliot總是對生命充滿感慨,之前的《裸體哈維的一生》,更類似于傳統的默片,主人公最后以逃跑終局,有一些卓別林“流浪漢夏爾洛”的味道?!冬旣惻c馬克思》中加入了大量的內心獨白和自我剖析,用內外景的反差營造了馬克思的疏離感,層層疊疊的紐約市模型下,封閉孤獨,符合都市人群的切身體會。即便馬克思的命運,是一種過于夸張、敏感的極端狀態,但他自身的樸實品質和對友情的珍視,還是閃爍著普通人的原始光芒。
每個人的一生都會有難能珍貴的朋友,一個也好兩個也罷,他們都是你生命的財富。就像馬克思一樣,在臨終的時候能舒服的躺在沙發上,一抬頭就能看見整個天花板的書信,沒有比這種愛更能安撫人心了;
瑪麗在經歷了人生的風雨歷程終于握住了馬克思的手,雖然此時馬克思已經去天堂看守他的巧克力了,但一直以來,他們的心比握在一起的手還近。生命里本來就有那么多的遺憾,或許是半瓶眼淚的寄托,或許是一塊巧克力的分享,這點滴的純真就足夠了。它足夠將矯情世故壁壘打到,成我們所有人心畔間最后的一代女亮光,一絲溫暖……
丹斯電影節的董事杰弗里?杰爾莫表示:“這是一部講述兩種人生、兩種生活的影。這兩個主角在生理上都有一點障礙,艾略特用黏土為我們描繪了兩幅肖像作品。影片中充滿了不期而遇的感動、笑料以及迫使我們思考的情節。配樂也是亮點——馬克思第一次給瑪麗回信時伴隨打字機節奏快步回旋的交響樂,瑪麗在半清醒狀態下被悲傷的黑幕包圍,希區柯克老電影《擒兇記》中那首經典的《Que Sera Sera》隨之憂傷環繞,還有結尾歌劇《蝴蝶夫人》中的低吟,都動人至深。
相信,觀眾在看到影片之后,會對Elliot的工作報以熱烈的掌聲的,因為他制作出了一部耐人尋味、意味雋永的影片。
記住,這世界怪誕而瘋狂、讓人困惑,但好在我們還擁有友情。
瑪麗和馬克思
? ? ? 我們無法選擇親人,卻可以選擇我們的朋友,這是跨越了年齡與距離的一段友誼,他們是彼此最好的伙伴和朋友。他們的友誼無關國籍與性別,無關年齡與疾病,卻陪伴著彼此度過了無數個瞬間,他們之間的故事形成了《瑪麗和馬克思》。
? ? ? 《瑪麗和馬克思》是一部2009年出品的澳大利亞粘土動畫,也是圣丹斯電影節的開幕大作。整部電影以黑白棕為主調,簡單的色彩講述了一個令人動容的故事。8歲的瑪麗是一個居住在墨爾本孤獨的小姑娘,馬克思是一個居住在亂糟糟的紐約市區,肥胖且患自閉癥的44歲猶太人。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們找到了對方并開始了跨越兩個大洲、持續了20年的通信。這份筆友之間的友誼隨著一封又一封的書信,保留了下來 。導演亞當表示,這是生活給了自己創造的靈感,亞當在現實生活中也有一個跨國筆友,這位筆友與馬克思一樣患有自閉癥且身形龐大,亞當與這位筆友也同樣聯系了20年。亞當不僅是影片的編劇和導演,也是影片中所有形象的設計者。他表示是紐約攝影師阿伯斯拍攝的與眾不同的黑白肖像照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并且影片中有一個角色就是按照阿伯斯的形象而設計。
? ? ? 這部動畫的敘事手法簡單直白,將瑪麗與馬克思的生活場景伴隨著書信的往來不斷切換,一點點地向我們展示瑪麗和馬克思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隨著兩人書信的往來,除了他們的友誼在漸漸加深,人物的形象也變得立體飽滿?,旣惓錾诎拇罄麃?,她頭上有塊胎記,從小被同學們嘲笑,父母鮮少管瑪麗。既沒有家人的關愛,也沒有朋友的陪伴,瑪麗的生活很孤獨。馬克思患有嚴重的自閉癥和肥胖癥,病態的心理和身體讓馬克思不得不每周看醫生。馬克思也沒有任何朋友,生活也很孤獨。在長達二十多年的書信往來中雖然他們從未見面,但這段可以傾訴彼此內心的關系成為了他們彼此的救贖。馬克思的世界總是黑白的 ,來自瑪麗的禮物是他生活中唯一的色彩 ,也陪伴著他許多年 。他的人生或許是不幸的 ,但是瑪麗是這不幸中的幸運,給了馬克思繼續活下去的動力 ?,旣愒诓恍腋5脑彝ブ谐砷L,與馬克思的交流成了她成長過程中重要的一部分 ,或許真正能懂瑪麗的只有馬克思。哪怕相隔萬里 ,哪怕彼此從來沒有見過面, 哪怕沒有聽過對方的聲音,但他們卻是畢生知己。就如馬克思所說:“他們兩個從各自不圓滿充滿裂縫的人行道上往前走。某一天,在路口相遇,然后便可以分享一罐甜煉乳?!?/p>
? ? ? ? 與大銀幕上飛檐走壁的動畫電影不同,《瑪麗和馬克思》會給觀眾帶來強烈的視覺反差。因為它沒有所謂的3D技術,沒有程序輸入就能做表情的高科技,更沒有夸張搞笑到無法理解的橋段,銀幕上所有的一切只能用“土”來做解釋。片中所有人物,包括主角瑪麗和馬克思都是用泥土捏制完成,你甚至還能看到黏土娃娃身上的指紋。這部影片用高成本的定格動畫體現真實感,相比于用CG技術來拍,用定格動畫制作無疑成本更大。但導演亞當卻說,一團團的橡皮泥會讓觀眾在觀看時更有真實感。雖然CG技術能讓動畫中人物表情更豐富,色彩更鮮艷,整部動畫的制作成本也會更低。但亞當卻堅持使用定格動畫,讓觀眾從中感受到真實。整部動畫是由大約十萬張獨立畫面制作而成,6臺佳能數碼相機拍攝靜止畫面,2位服裝設計師和147位裁縫參與影片中服裝的設計和制作。影片中的所有文字,那些出現在街角商店和櫥窗里的文字,招牌包裝和啤酒瓶上的文字。包括瑪麗和馬克思之間的書信,都是由導演亞當親自書寫。四百多個微縮道具,從酒杯到打字機,都是工作人員一點一點用黏土捏出來的。特別是影片中出現的老式打字機,工作人員花了9周時間設計和制作。影片的設置過程中一共使用了212個黏土人,這些黏土人由黏土、復合材料、木棍和金屬制作而成。每一個黏土人身上的各個關節都是可以活動的,他們的每一個瞳孔也完全由技師手工制作完成,攝制組還特別為影片的兩個主角制作了十幾個拷貝。從最初的構想到影片拍攝完成,一共花了亞當5年時間,每一幅畫面都體現了導演亞當的深刻和用心。
? ? ? ? 影片整體選用的是灰暗色調,當描述在紐約的馬克思的生活場景時,整體色調是黑白的。而當鏡頭轉換到瑪麗的生活場景時,選用的則是以土黃色為主的灰暗色調。兩種色調暗示了瑪麗與馬克思并不順心的生活,且相較之下,由于患有亞斯伯格癥,馬克思的生活充滿著更多的不順與糟糕。值得注意的是,在只有黑白灰三色的馬克思的生活中,瑪麗寄來的東西永遠是彩色的,那是馬克思生活中唯一的色彩?,旣惣膩淼囊粋€紅色絨線球,以及各類巧克力,都是馬克思生活中唯一擁有的色彩。馬克思在吃自己買的巧克力時,巧克力是黑色的,而用瑪麗寄來的巧克力做的奶昔卻是咖啡色的,這暗示了瑪麗是馬克思生活中唯一的朋友,她給馬克思的生活帶來了一絲色彩。并且在后期瑪麗與馬克思差點絕交時,馬克思生氣地摘掉了帽子上瑪麗送給他的紅色絨線球,馬克思便又完全陷入了只有黑白灰三色的生活。而其中鏡頭的角度轉換也是令人印象頗深,當瑪麗決定前往美國看馬克思時,卻收到了代表著馬克思決定與其絕交的M字母鍵。此時的字幕是“她的興奮感很快就消失了,像陽光下的巧克力?!边@時鏡頭開始上移并最終呈現一個俯拍的視角,整個過程中瑪麗的影子被漸漸拉長,就像在太陽下融化的巧克力。導演打破常規用陰沉憂郁的色彩和鏡頭語言將兩位主角孤獨的人生,通過兩個空間顏色微妙的不同而展現出來。
? ? ? ? 這部動畫九十分鐘的篇幅,故事卻非常飽滿,內涵豐富深刻,表達了導演亞當對友情和人生的理解。采用全新的定格動畫形式,每一個角色都像是黏土捏成的泥娃娃,黑白棕的三色調卻傳達出一個溫馨的故事。故事的最后,瑪麗抬頭看到自己的信被馬克思熨好并裱起來掛在天花板上。馬克思頭戴著瑪麗小時候送給他的橘色絨線球,幸福的抬頭看著天花板上滿滿的瑪麗寫給自己所有的信。帶著滿足的笑容,安詳去逝。
? ? ? 或許我們的人生沒有那么多色彩斑斕,沒有那么多華麗浮夸。我們都沒有活在那些驚天動地的世界里,而這恰恰是最真實的生活。正如馬克思對瑪麗說的那樣:我們的人生之路或許一開始就與別人不同,比別人更加難走。但有些缺點是我們的一部分,我們別無選擇,唯有接受。但還好,我們至少還可以選擇自己的朋友,而我很慶幸選擇了你作為我的朋友。
另一種愛情——瑪麗和馬克思
這是一部很有懷舊畫質感的粘土動畫電影。暗黃的畫面讓人很容易深入觀察到人物的真實內心。尤其是這種舞臺效果的畫面,一眼便可以看出馬克思內心的驚恐和無助。
瑪麗和馬克思實際上代表了兩類弱勢群體:一類童年缺少父母關愛,另一類在繁華的大城市孤生活。兩者最大的共同點就是:孤僻、格格不入。然而這種不合群的本質都是缺少知音。于是故事就這么合情合理的因為一封跨洋郵件展開了。
看到開頭是,我以為這是一部關于大人和小孩思想碰撞,建立純潔的忘年交的故事??吹阶詈蟛琶靼?,原來這是忘年戀。不過這種反差,在看完整部電影后也就不足為奇了。
經過漫長的成長,經過名利的誘惑,經過世俗的脆弱的婚姻,經過心靈的交匯,甚至經過生命的考驗,瑪麗終于意識到大洋彼岸的那個人才是她要廝守終生的人。然而虐心的是,馬克思未能等到這一本該屬于他的幸福。
相信看過的人追隨瑪麗的目光看到墻上滿滿貼的這些年的每一封信時,眼睛和心靈都或多或少有些濕潤吧。
總之,愛情的偉大和奇妙之處也許就在于此:哪怕你與世界格格不入,但總有那么一個人能理解,接納那個其實并不完美的你。
瑪麗和馬克思——孤獨終會和驚喜相遇
友誼也能溫暖一生,那些關于孤獨,關于遇見,關于朋友的故事,都在這里上演。
瑪麗是一個孤獨的小女孩,母親總是叼著煙,畫著濃妝,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父親總喜歡和死小鳥玩,不愿理她。
她是孤獨的,甚至是有些抑郁的,她喜歡世界上一些細微美妙的東西,可她卻沒能找到一個人可以聽她絮絮叨叨去訴說心底的想法,她把吃東西當做發泄口,身體的肥胖也成為母親對她冷嘲熱諷的理由。
馬克思是一個居住在紐約的亂糟糟的猶太人,他患有自閉癥并且有些肥胖。
他把自己封閉在自己的世界里,或者說,他也曾經嘗試過去和世界接觸,嘗試觸碰愛情,可愛情并不像數學公式那樣簡單,他一次又一次地受傷,最終他放棄了。
他害怕與世界接觸,不喜歡吵鬧,不愿與人交流,與他接觸的人屈指可數。
無意之間,瑪麗帶著期待與憧憬寄給了馬克思第一封信,附帶一根櫻桃巧克力棒,馬克思也回了一封信。
瑪麗與馬克思都是孤獨的人,即使他們年齡差別大,性格差別大,許許多多個方面都差別很大,但無論如何,兩顆孤獨的心相遇了。
他們仍舊孤獨,但他們有了一個可以傾訴的朋友,有了可以互訴衷腸的筆友,一個在美國,一個在澳大利亞,寄出信時,他們會想象信此刻寄到了什么地方,還有多久會到達自己親愛的朋友手里,會幻想朋友見到這封信時會是怎樣的反應。這成為他們孤獨單調的生活中唯一的期盼。
也正是那時起,馬克思在自己的帽子頂端放上一個紅球,成為他生命中除了灰色外唯一的顏色。
但他們之間的交流并非那么順利,馬克思第一次寄給瑪麗的信被瑪麗的母親扔進了垃圾桶,在機緣巧合之下,瑪麗悄悄拿走了信,才得以閱讀遠方朋友的一份心意。
那之后,他們不斷地寫信收信,分享自己生活中那些快樂的,不開心的點點滴滴。
瑪麗向馬克思訴說著自己對愛情的憧憬,同時問馬克思:你能解釋什么是愛情,還有怎樣才能被愛到嗎?
正是因為這個問題,馬克思那些傷心痛苦的回憶突然侵占他的大腦,他焦慮,難受,無處發泄。也正是愛情失意的那段時間,他被確診為重度抑郁加肥胖,那些痛苦的記憶永遠都沒辦法從腦海中抹除,他再一次進入那可怕的回憶中。
他不再給瑪麗回信了,而瑪麗依舊每天攢著硬幣,在她心底有個小小的夢想,夢想有一天可以攢夠錢坐飛機到紐約,去看望自己親愛的朋友。
在馬克思不會信的那段時間,她煩惱著,猜測著無數種可能:是不是馬克思的打字機沒墨了?或許他的寵物把他吃了,又或是因為自己話太多,太丑……她滿腔憤恨,疑惑,自我懷疑。試圖去忘記這個朋友的存在。
兩個人都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他們需要一個突破口,來打破這種狀態。
馬克思在此時中了彩票,獲得一大筆錢,他人生中有三個愿望:一個真誠的朋友,買足夠一輩子吃的巧克力,集齊全套的阿諾玩偶,他用這筆錢實現了兩個目標,他想象自己有一個朋友拉維歐利,可他總覺得缺少點什么。
直到有一天拉維歐利走了,他不得已向醫生求助,醫生說真正的友誼是要用心去感受的,而不是用眼睛去看的。
于是,馬克思再次給瑪麗回信,收到信后的瑪麗快樂地閱讀著這些來自遠方朋友的訊息。他們之間又恢復了通信。
瑪麗逐漸長大,她的父母卻相繼去世,只剩她一個人。她努力學習,在大學里學業有成,也因為她的朋友馬克思,她選擇研究人類心理疾病,并立志攻克這些疾病。
不久后,瑪麗和達米安結婚了,看似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瑪麗發表了一本研究心理疾病的書籍,在學術界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只是,這本書籍中選取的研究對象是馬克思。
瑪麗給馬克思寄信時,把這本書也一并附上,但她沒想到,這位親愛的朋友在得知這件事時憤怒至極,他從不覺得自己有病,而他信任的唯一的朋友,居然把他當做研究病例,讓他被世人嘲笑,他忍受不了這樣的事情,更難以置信,他所以為的唯一的朋友,背叛他,如此看待他。
他寫了很多信,最終都被揉成團扔進了垃圾桶。那些憤怒急躁的情緒一次又一次地涌上心頭,控制著他的理智,他扔掉帽子上的小紅球,他的生活再次只剩下黑白。
最后,他把打字機上的M生氣地掰下來寄給了瑪麗,而此時,瑪麗正準備告別丈夫坐上去美國的飛機,她已經急不可待地想要見到自己親愛的朋友。新收到的信卻像一盆冷水潑在她身上。
她開始懷疑自己,她將自己的書全部扔進碎紙機,她把自己關了起來,她喝酒,她封閉自己,她像行尸走肉般折磨自己。
他的丈夫離開了她,她再次一個人,或許她從來都是一個人,孤獨的她,與自我懷疑,自我放棄的她相遇了。
她也患上了抑郁癥,活得行尸走肉般,這時,她才真正懂得,那種如同墜入深淵,生活毫無希望的樣子到底是怎樣的。她在一個煉乳瓶上寫上I am sorry,寄給了馬克思?,旣愡€不知道已經有一個小生命在自己的肚子里孕育。
而馬克思也逐漸釋懷,他又撿回了那個紅色的,毛茸茸的球。他給她回信,表示原諒她。
馬克思說,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包括我自己,要允許別人犯錯,我們都走在自己的路上,只是我的這條路多了些香蕉皮,煙頭和裂縫,或許你的那條路和我的差不多,只是沒有那么多裂縫?;蛟S有一天我們會在拐角處相遇,那時,我們就可以共享一瓶煉乳。并把自己收集的全套阿諾玩偶送給了瑪麗。
他們的友誼再一次經受住了考驗。
一年后,瑪麗生下孩子,她帶著孩子去看馬克思。
不巧的是,那天清晨,馬克思看著滿墻瑪麗寫給他的信去世了,瑪麗看著那些信,那些曾經兩個孤獨的人之間互相溫暖的過往,她不住地流淚,她終是沒來得及和自己親愛的朋友一起共享一瓶煉乳。但她第一次握住了他的手,他們第一次在現實中相遇了。
但瑪麗從未后悔與馬克思的遇見,即使他離開了,她也將永遠懷念他。腦海里回想起馬克思說過的一句話: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也是我唯一的朋友。
這部電影最大的主題我想應該是友誼,這份友誼使兩個孤獨的靈魂遇見,一封封跨越數千里的信件,帶去的是期望,是祝福,是感謝,也有憤怒,有悲傷,有疑惑,有許許多多不同的感情,心底的那份期待支撐著他們走過漫長的歲月,那些孤單的,一個人走過的時光,有一個人和自己一起也在勇敢地面對。
他們在與朋友對話的同時也是在與自己對話,那些曾經只能在心里想,在心底說的話,終于找到了一個發泄口,可以有人傾聽,有人回應,不會受到嘲笑,不用擔心異樣的眼光,他們剖析自己,觀察自己,一次又一次地循環往復讓他們慢慢原諒自己,原諒世界,他們也在不斷地遇見更好的自己。
mary and max這部電影講的真的是真實的事情嗎?
2009年是圣丹斯電影節成立25周年的紀念,作為已經成為高品質小成本獨立電影聚集地的圣丹斯電影節自然不會對自己的開幕影片掉以輕心。在2009年1月15日開幕的圣丹斯電影節上,亞當·艾略特的黏土動畫片《瑪麗和馬克思》被選為開幕影片。這是一部講述筆友之間20多年友情的影片,同時這也是導演的半自傳式的影片。故事的主角是兩個年齡和教育背景差異巨大的人,一個是8歲的小姑娘,一個是44歲的猶太小老頭。故事取材于導演本人的生活,在導演的生活中,他也有一個交往了20多年的筆友。
圣丹斯電影節的董事杰弗里·杰爾莫表示:“這是一部講述兩種人生、兩種生活的影。這兩個主角在生理上都有一點障礙,艾略特用黏土為我們描繪了兩幅肖像作品。影片中充滿了不期而遇的感動、笑料以及迫使我們思考的情節?!冬旣惡婉R克思》這屆圣丹斯電影節的開幕影片,也是第一部動畫題材的開幕片。相信,觀眾在看到影片之后,會對艾略特的工作報以熱烈的掌聲的,因為他制作出了一部耐人尋味、意味雋永的影片。更令人感嘆的是,這樣一部影片是黏土動畫,并沒有依靠過多的電腦動畫技術,這是最讓人感到振奮和感動的?!?/p>
《瑪麗和馬克思》是這位聲名卓著的澳洲動畫片制作人的第二部來到圣丹斯參展的影片。2004年,他制作的《裸體哈維闖人生》在圣丹斯電影節上獲得了觀眾的一致好評,并獲得了當年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同時本片和他的先前拍攝的自述三部曲《兄弟》、《表妹》和《叔叔》一起獲得了澳洲電影協會獎。這些影片在全球大大小小的電影節上展映,為艾略特帶來了一批忠實的擁躉者?!叭绻麖闹谱鬟@部電影開始算起,那么到在圣丹斯首映,我們已經為它付出了5年時間。這已經不是十月懷胎,而是五年磨一劍了,我理應對它充滿信心。不過,要在圣丹斯的開幕上放映他,我心里多少還是有點忐忑”,艾略特說,“在這樣一個高級別高品質的電影節上首映我的影片,是我多年以來的夢想,夢想成真的感覺真好”。
說到影片在圣丹斯可能的命運,杰弗里·杰爾莫說“這樣一部說這種‘有點不正?!挠颜x的影片肯定不會在圣丹斯受到冷遇”。影片的出品方ICON公司的CEO馬克·古德(Mark Gooder)對影片的前途絲毫不擔心,他說:“沒有什么地方比圣丹斯更適合放映艾略特的影片了,他那無與倫比的才華以及對博愛和理解的渴望,肯定會打動所有的觀眾”。
·本片是澳大利亞出品的第二部以定格的方法拍攝成的動畫,第一部是《9.99美元》。
·從最初的構想到影片拍攝完畢,一共花了艾略特5年時間。真正進入黏土動畫的拍攝時間是57周。整個拍攝團隊只有50位工作人員,影片全長92分鐘。計算下來這些人平均每周可以制作出2分半鐘的動畫成品。按照6位工作人員一小組計算,他們平均每天創造4秒鐘的動畫成品。
·整部動畫片是由大約132480張獨立的畫面制作而成,劇組一共用了6臺佳能數碼相機拍攝這些靜止的畫面。
·一共有10個動畫制作組和7個拍攝組同時工作。
·亞當·艾略特不僅是本片的編劇和導演,也是影片中所有形象的設計者。他表示是紐約攝影師戴安·阿伯斯(Diane Arbus)拍攝的與眾不同的黑白肖像照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并且影片中有一個角色就是按照阿伯斯的形象設計的。
·影片中的所有文字——那些出現在街角商店櫥窗里的文字、招牌上的文字、包裝上的文字、啤酒瓶上的文字、瑪麗和馬克思之間的書信上的文字——統統是亞當·艾略特親自書寫。
·劇組里的那些美工,發明了一種叫做“Square i”的工作方法。他們花費大把的時間去模擬拍攝的角度并研究透視效果,在他們確認無誤后,黏土動畫師和攝影師才會真正開始工作。
·影片的設置過程中一種使用了212個黏土人,這些黏土人由黏土、復合材料、木棍和金屬制作而成。每一個黏土人身上的各個關節都是可以活動的。攝制組特別為影片的兩個主角制作了十幾個拷貝。
·影片一共拍攝了133個場景。并且用兩種截然不同的顏色來代表紐約和澳洲,分別是灰色和褐色。對于黏土動畫而言,要拍攝這樣的場景無疑是一項浩大的工程——從荒島到巧克力商店都要被精心制作。對于攝制組而言,最大的挑戰莫過于“捏造”出紐約的地平線了。同時這也是整個電影中耗時最多的場景。整個美工組的20人花了整整兩個月時間才完成它。
·影片一共制作了475個微縮的道具,從酒杯到打字機,都是工作人員一點一點用黏土捏出來的。特別是影片中出現的那臺老式打字機,工作人員花了9周時間設計和制作。
·為了能讓主角面部活動起來,并且能做出各種表情以表達自己的情緒。他們需要一張能動的嘴和能動的眉毛——在每一定格中,工作人員都會給人物換一張不同的嘴。全片一共用了1026張不同的嘴,每一張嘴都是一張由橡皮泥包裹著鋼絲的模型。為了讓馬克斯說話時動起來,劇組為他制作了30張嘴。
·影片使用了886只含有電線制作的骨骼的由塑料做成的手。
·劇組制作了394個瞳孔,每一個瞳孔和一個小瓢蟲差不多大小。完全由技師手工制作,每個瞳孔制作出來之后,都被畫上了一個閃亮的小白點。
·劇組一共有2位服裝設師和147位裁縫,他們包辦了影片中所有服裝的設計和制作?,旣惖慕Y婚禮服是按照戴已故的安娜王妃的結婚禮服設計的。艾維(Ivy)的連體衣取材于攝影師安妮·蕾伯維茨(Annie Liebowitz)母親的連體衣。
·影片中一共使用了38個燈泡。這些燈泡也是由工作人員一個一個用黏土搓出來的。并且還在燈泡后面拉上了電線。
·808個Early Grey牌的泡茶袋在影片中出現,這是一項巨大的工程。幾乎劇組里的所有人——從導演到美工,從制片人到服裝服裝設計師——都參與了泡茶袋的制作。
·要創造出數量巨大的人物、場景和道具必須依靠強有力的模具支持,所以劇組一共制造并使用了632個黏土模具。這些模具的涵蓋范圍之廣令人稱奇,從人物的眼球到地板上的縫隙都是他們的“功勞”。
·一共有73公斤的塑料被用來制作人物的嘴、手和原始的骨架。每一批塑料模具都需要被漆成同樣的顏色,并且按照相同的原料比例混合,以便有相同的質地、紋理、密度和熔點。
·12升潤滑劑在影片中被用作流體。從杯子里的水到眼淚再到叢林中流淌的小河都是由這些潤滑劑制造出來的。
·拍攝期間,整個劇組吃掉了260公斤西紅柿、280公斤咖啡豆,喝掉了2600升牛奶,并且消耗掉了7800塊松餅——其中有5236塊是被導演吃掉的。
·本片作為第24屆圣丹斯電影節開幕影片。
文章來源:http://www.hawaiiaqua.com/k1klcggf.html